
大银幕上炒股配资门户配资,那位最像狐狸的妲己形象,勾画了她的魅惑与妖艳,而我们今天要探讨的,却是史实中的妲己,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?
首先,关于妲己是否真实存在,历史给了我们一个模糊的答案。根据史籍记载,妲己来自有苏氏部落,因战败被作为俘虏献给了纣王。从此,妲己便进入了历史的舞台。然而,令人遗憾的是,考古学并未发现任何与妲己直接相关的文物或文字资料。直到几百年后,《国语》一书中才首次提及妲己,记载中有“殷辛伐有苏,有苏氏以妲己女焉,妲己有宠,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”的描述,这才让妲己的名字出现在历史的篇章中。然而,即便如此,这时的她也仅仅是“得宠”之人,尚未有任何与政治、酷刑和血腥暴力挂钩的事迹。随着历史记载的不断补充,妲己的形象逐渐被塑造成了一个恶毒、贪婪的女人,她被视作商朝灭亡的关键罪人。
展开剩余70%妲己在史籍中的变化,实际上与纣王的形象相似。纣王帝辛,最早在西周的史料中,仅被描述为一个昏庸无道的君主。随着历史的推进,纣王的形象逐渐从无能的暴君转变为变态的恶魔。关于纣王的残暴事迹,如酒池肉林、鹿台建筑、孕妇剖腹、以及炮烙酷刑等,几乎成了后世文人笔下的必备情节。这些故事的加入,使纣王从一名不善治国的国君,变成了历史上几乎无可救药的暴君。
最初对纣王的评价,源自《尚书·牧誓》,这是周武王姬发在牧野发出的讨伐商朝的誓词。该文中提到,纣王“轻信女人的言辞”和“提拔低层贵族”,成为其政权腐败的标志。这段话揭示的罪行,似乎并不算过分。实际上,在那个时代,纣王大胆提拔底层出身的贵族当官,算得上是对腐化贵族的一种反抗。至于“牝鸡司晨”的说法——如果按今天的眼光看,听信女子之言似乎是一种大罪,可能引发权臣干政问题,但在商朝时,女性的社会地位远比后代高许多。贵族女性不仅可以从政,还能带兵打仗。比如妇好,她就是一位著名的女将,屡次征战有功。纣王若与女性共同商讨国事,似乎并不违背当时的社会规则。
然而,后来的史家却将这一切定性为罪恶,并将妲己塑造成“女子干政”的代表。她成为了商朝灭亡的代罪羔羊。实际上,妲己并非孤身作恶。回顾历史,夏商周三代的末期,几乎每一位末代君王身边,都有一个女子在作祟。夏朝的末代君主夏桀有妹喜,商朝的纣王有妲己,周朝的幽王有褒姒。三朝共通的亡国原因就是沉迷女色、奢靡腐化、疏远贤臣、宠信小人。这一模式的重复发生,正是历史的讽刺。
不同于后来的朝代,夏、商、周的灭亡大致呈现相同的情形,这背后原因有二:一是当时的史料非常匮乏,二是后代文人出于价值观的偏见,对历史进行了“大肆修饰”。在这些记载中,文人普遍试图通过历史给君王上课,传递自己的道德观念。因此,商朝和周朝的历史往往不脱离这些文人的批判。
在我看来,武王伐商的历史并不单纯是道德上的较量。纣王的改革,尤其是在政治上对贵族的排斥,深深触动了上层贵族的利益。包括纣王的亲属如箕子、微子、比干等人,很可能与周武王暗中勾结,最终导致商朝的覆灭。而这些亲贵的反叛,才是导致纣王政权崩塌的真正原因。
通过对历史的深刻解读,我们能发现妲己、纣王以及周武王之间,更多的是权力斗争和政治利益的博弈,而不仅仅是单纯的道德问题。
发布于:天津市辉煌优配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